第216章 最后通牒
方明澈听到这话笑了一下,“这样的话,你们不如自己出去另外成立一个废品回收站吧。你们两个合伙,二一添作五,这比例就挺高。不过是自负盈亏而已。我刚才已经和你们说了,废品回收这个行业,以后一定会大兴的。至于我,一年五六千的收入,我另请两个人去管理就是了。你们也知道,我亲哥嫂开面馆也挺辛苦,加起来还没这么多呢。甚至旅行社除了副社长,也没你们收入高。”
79年下半年废品站刚开张的时候,抓盲流还抓得挺严。但如今流动性真的大起来了。小偏院住的他父母、哥嫂,侄儿侄女说起来全是盲流,袁大妈进进出出的都不会多扫一眼。街道办也一点动静也没有。
他如果打电话回去说一声,他这里缺俩人。都不用提待遇,立马就有人会去支书那里开进京探亲的介绍信。
虽然他让小敏、韩平等人回去了尽量低调。他们也不至于回去傻乎乎的跟人说自己工资加奖金拿大几十一百多,但他们的穿着打扮这些,这两年肯定是有了很大变化的。回家也会带礼物、给钱。村民看在眼底,心头能没数?
或者,就不回去喊人,明发他觉得就是个不错的人选。明发套圈或者卖炒饭,借到了大栅栏的巨大客流量。月收入是在120——150这个区域浮动。就忙活晚上三个小时。他白日的时间没找到什么好工作,就在哥嫂的面馆帮忙。一个月也就30块钱。
让他去管理一个废品站,转正后月入四五百,应该是很乐意的。只不过是需要重新培训一下。又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,都是打好了基础的。
学驾驶和英语不行,马上能想出去大栅栏利用专卖店的摊位搞套圈,甚至还能给没套到的小朋友准备安慰奖的人,管一个废品站应该是没问题的。
至于另外一个废品站,从老家喊人来或者是就在京中招一个回城知青应该都可以。就是多费点事而已。
如果林怿不是只想找个周日的兼职,而是已经停薪留职了,甚至都可以让他去试试。没准看在每月500左右月入、能压他老婆一头的份上,他还真能好好干呢。
旅行社上海分社的副社长程长东一个月也就500左右。首都这边还连副社长都没有。宁安安这样的资深导游、韩梅这个挺称职的办公室主任,一个月也就300多。
眼前这俩人怎么不想想要不是搭上了废品站这艘船,凭他们自己,上哪挣一个月四五百去?
朱大海一个月1800,胡勇他们一个鱼1350,可朱大海、胡勇他们凌晨三四点就起来收菜了。五点已经奔波在运菜的路上。而且,各种关系都是他们自己在维护。别说隆冬时节,就算是雨多下几天也要焦心货源、销路这些。
眼前这俩有了拖拉机之后,都是七点半才出门的吧。早八晚五,中间午休一个小时。妥妥的八小时工作制啊。这样能拿四五百,还要心态不平衡。
方明澈打定主意,便不再说什么。见崔家学徒把酒菜上了上来,便招呼这两人吃。如果真的要分道扬镳,那就当是吃散伙饭好了。好歹合作了一年半,也算是好聚好散。至于以后,那就在商言商、各凭本事吧。
比起废品生意来,他其实不是多看重菜生意。就是他说的,那菜摊子上限比较低。只能走细水长流、小富即安的路子。
不过,阿嫣喜欢,那是她发掘出来的生意。那就让她做吧。而且,现阶段,他们家负债累累,废品站的收入暂时不会快速提升,旅行社为了扩张更是不会大量分红。所以,菜摊子那一年两三万也就很有分量了。
倒是废品生意,过个几年随着工业大发展,一个废品站年入百万是完全可行的。八九十年代的年入百万哦!
他都在想等河南乡党全面介入这个行业的时候,他要怎么守好自家这一亩三分地了。到那时候,雇佣的上限七人也已经被打破。他也可以多开分店,在人手上争取不输给河南人。
方明澈不说什么了,只是招呼吃喝。刘青峰和耿山却有些慌了。这一年半,他们比同一批回城的知青过得可是好多了。在废品站干,一开始几十一个月,然后一百多、两三百,到如今四五百。确实如方老师所言是在节节攀升的。
这里头有做熟了、名气渐渐大起来的缘故,也有开拓了新业务去华侨公寓门口收废品、派人骑着三轮车沿街收废品。但更多确实是方老师所言,随着工业重回正轨、比以前越来越发达的缘故。
生产出来的工业品越多,那价格也就越来越实惠。大家舍得丢弃的东西也就更多了。
而卖菜,这是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。谁家都要吃菜!首都的人大多愿意在吃上头点钱。愁的只是国营菜场卖的东西不够丰富。所以朱大海、胡勇他们确实是一开始就生意很好。
可以想见,如果他们真的把大棚蔬菜搞出来,今年冬天的收入会不降反升。
但是,差不多也就是这样。他们没可能把菜往更远的地区去卖,人家那个片区也有自己的菜贩子。强龙还不压地头蛇呢!
如果好向外头扩张,齐顺犯得着低声下气托人情来讲和,又把自己2%的股份赔给林老师致歉么?
至于说两人另起炉灶,启动资金倒是不缺什么的。这一年半他们各自也攒下了三四千!
但是,他们也只能去别的地方。因为,和两个村子签约的都是方老师,和村支部维持关系的也是他。他换人经营,那些拾荒者是没所谓的。卖给谁不是卖啊,只要价格过得去。做生不如做熟,他们是不会跟着自己两人去别处的。
如今来送货的拾荒者,基本的‘阵地’还是在这两个废品站方圆几里的范围。
他们要想抢生意,除非也是学方老师当初,一斤贵个三分钱。是得三分了,一年半前贵两分钱那些拾荒者就会背着废品走上好几里送过来。
但如今,这行的竞争也渐渐大了。国家鼓励个体户嘛,这一行的利润接触过的还是容易知道的。所以,不少人也进入了这个行当。
他们去租场地、请工人,哦,还得买车。如今开惯了拖拉机,难道还乐意退回去踩三轮车么。三伏天骑着三轮车去送废品的滋味,他们再也不想经历了。
那两人凑起来的七八千,也只买得起一辆拖拉机。买两辆,其他开支从哪里来?
而且,自己做生意就得自负盈亏。朱大海和胡勇几个抢生意的时候,日子也曾经很惨。他们双方那个在大杂院里也曾经跟仇人一样。也就如今他们人多、本钱大,而且这个片区没有竞争者,所以日子才好过。走的是薄利多销、细水长流的路子。也是勤劳致富!
但如果不是方老师在背后给他们支招、提供经济支持,他们当初未必干得过齐顺的。
现在就两条路,要么呢继续跟着方老师挣着一年五六千,将来很可能还会成倍增长的工资加提成。要么就自己出去支个新摊子。
方明澈道:“吃啊,趁热!这菜冷了就不好吃了。”
两人一凛,这个读书人之前收拾朱大海、齐顺可是一点没手软。齐顺对付朱大海加胡勇他们四个的时候,是有优势的。结果被他把这两拨人整合起来,打得没有招架之功。
自己两人如果和他成了竞争对手,他肯定也不会手软的。他们只能躲着他,去完全陌生的地方开废品站。那如今很多人进了这个行当,他们俩现在出去还有优势么?
方明澈吃好了,他放下筷子。
“你们俩好好想想。如果决定要出去单干,我也不能硬拦着。这个星期之内给我答复吧,我也好安排。”
他说完起身出去把单买了,然后走回小偏院去。
康康看到他回来了,就跑出来从里头把挂着的锁拿开、开门。又爬到八仙桌的凳子上提起茶壶倒了杯茶端过来。
“幺爸,你喝茶——”
方明澈又想起那天坐飞机遇到的侄儿媳妇了。你小子是挺能提供情绪价值啊!这方面都不像他哥嫂的儿子了。那两口子可不太会来事儿。
他接过来,“你爸妈和哥哥、姐姐呢?”
他说了不在这里吃饭,大嫂就没做他的。这会儿应该是一家子已经吃好、收拾下去了。至于二老,估计是懒得奔波,今天就住四合院那边了。
康康道:“我妈说那么久没人,面馆里肯定到处都是灰。叫上爸和哥姐都去打扫卫生了。”
下午的时候,一家子在家歇了歇。毕竟是在外奔波了那么久,旅游其实也很累人的。但歇好了,想尽早打开门做生意,便都去打扫卫生了。
至于康康,他去了也干不了太多活。而且,小叔子在这边呢,走得一个不剩也不好。
袁淑芬就留了康康在家,叮嘱他不能一个人跑出去。
这会儿正是看少儿节目的时候,康康也不舍得一个人跑出去。所以,他们四个才安安心心的就过去胡同口的面馆了。离得本来就不远,走几分钟就到了。
康康原本确实是在看少儿节目,还有宋驰和妞妞也在一起看。但是听到方明澈进门的动静,康康就跑过来给幺爸倒茶了。
他妈一直对他耳提面命来着,他们能进京读书、能这么单门独户的住着,多亏了幺爸帮衬。
“好了,你看电视去吧。幺爸这就走了。”
这一片他住了三年,和所有人都很熟络。大家也都知道如今这小偏院里住着的是他家人。有什么事,康康喊一声,他哥嫂在胡同口就听到了。街坊邻居也都会照应。所以,方明澈也是挺放心的就准备要走了。
先前颜颜念叨晚上要去大栅栏看杂耍来着。这会儿在四合院吃了晚饭,估计已经跑过去了。还有几天才开学,他们今晚也住四合院好了。
路过胡同口,方明澈和哥嫂打了个招呼,说他走了。
方明华道:“你是从大栅栏那边走么?”
“是啊,要经过那边。”
“那你看到明发告诉他一声,让他明天早上七点过来。”
方明澈点头,“好!”
正帮着到处抹抹擦擦的方健和方芳忙道:“幺爸再见!”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