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棚环境简陋,只有一张桌子、一张凳子和一个瓮坛。
瓮坛是用来解决大小便的。
沈淮抬头看了眼屋顶,没有漏雨的迹象,这才把考篮里的笔砚拿出来,摆在桌面上。
傍晚,有巡逻士兵过来送饭。
每人一碗清水、两个馒头、一碗稀粥。
考前,沈淮就听说乡试伙食差,所以看到馒头和稀粥的时候,他一点也不意外,很平静的将馒头和稀粥吃完。
按照规矩,考生是要自备干粮和水的。
但乡试要连考九天,自带食物很容易嗖,而且考棚狭窄,在里面煮饭也不方便,出于各方当面考虑,饭食由官府统一安排。
当然,这饭钱是考生自费的。
这次乡试,一共有一千二百个人,从排队进场到找到位置,就花了很长时间,直到太阳落山,周围的动静才渐渐消停。
天色慢慢暗下来。
考场四周开始挂起灯笼。
沈淮没点蜡烛,而是借着微弱的光线,点了自制的驱蚊香,然后坐在位置上闭目养神,放空脑袋。
到了夜晚,周围断断续续传来动静。
大家都在拼桌睡觉。
沈淮也随大流拼桌,可空间太小了,躺上去很不舒服。
一米六五的身高,蜷缩在一米长的板面上,无论用什么姿势,都非常拥挤,但没办法,考场有考场的规定,不允许考生打地铺或者睡到考棚外面。
加上天气又热,蚊虫又多。
沈淮睡的不是很安稳。
感觉没睡多久就醒了,然后继续睡 ,没多久又被其他声音吵醒。
总之呢,这个觉睡的不好。
眼见天色已经蒙蒙亮,沈淮干脆起漱口洗脸,将桌子归位,摆上文房,然后在原地舒展筋骨,等待考试。
卯时三刻,有人过来点名,检查现场,确定考生身份无误,且没有携带违规物品。
没多久,巡逻士兵过来送水送馒头。
趁还有时间,沈淮赶紧把早餐吃了。
大致到了辰时两刻,考场的梆子声响起。
发卷子了。
厚厚的一沓。
一份题卷,一份答题纸,一份草稿纸。
沈淮先过一眼题卷,没发现异常,继续检查答题纸和草稿纸,确定无误后,才开始研磨。
这次的题量很大,一共十二道。
答题时间截止到明早卯时。
辰时一刻,所有考生必须停止答题,且离开考棚,并到指定区域排队出场。
也就是说,答题时间只有一天。
这对沈淮来说足够了。
第一场主要考经义和诗赋。
经义的内容,主要从四书里出的,考生需要按照题目要求,结合儒家思想进行写作。
有一定的格式,后世称为‘八股文’。
但这里还没达到‘八股文’的程度,只能说是雏形,格式也没有明清时期那么死板,不让考生自由发挥,只要不超出范围,你是可以写的。
第一道题,取自《论语?阳货》“唯上知与下愚不移”:今有云 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,然又言 “上知下愚不移”,岂圣人之言自相抵牾欤?
若以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解之,当如何圆融其说?试析辨之。
题目不难,但想要写得出众,并不容易。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